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IRR(內部報酬率)的意義

維基百科裡的敘述是 
內部報酬率英文:Internal Rate of Return,縮寫IRR)是一種投資的評估方法,也就是找出資產潛在的報酬率,其原理是利用內部報酬率折現,投資的淨現值恰好等於零。看不懂吧...我也一樣看不懂。

一般來說在金融投資來說, IRR用在比較某項金融工具在某個時間點一次性實現所有損益時
其隱含的年複利增長
例如我們常用來比較儲蓄險跟實際定存之間到底是否明顯的優勢存在.在excel也有可對應的函式如XIRR.

其實對所謂的折現沒有多大感覺.

然而有次聽到我們家財務長用IRR在分析專案收益覺得很有趣。
對於實體產品的效益評估來說, 產品在推出時通常會有最好的利潤之後隨著時間定價往下調整最終宣布EOL(End-of-life).

對於這類產品性質的IRR分析而言若總回收損益相同, 越快獲得報酬其IRR越高.
越慢完成回收其IRR越低.

其實似乎將期數或是時間看成是個負面因子。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35歲存到2倍年薪又能代表什麼,這筆錢可以養活你多久

聽說marketmatch網站有篇35歲應該要存到2倍年薪的文章惹毛一堆Y世代的人.
惹毛的點不外乎覺得這個論點太過不切實際, 然而這論點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就算是35歲能存到2倍年薪又能代表什麼?

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want-to-make-millennials-mad-talk-about-saving-for-retirement-2018-05-16?link=sfmw_fb

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how-to-save-double-your-salary-or-more-for-retirement-by-age-35-2018-05-16?link=sfmw_fb

現在的新鮮人自大學/研究所畢業通常已經25歲左右算算離35歲也只有10年左右的工作時間
不論年薪能否逐年增加其實都隱含著希望年輕人每年要有超過2成的儲蓄率, 很符合一般的理財建議不是嗎XD.

 根據台灣2016年的家庭收支調查資料 
前20%所得的家庭年儲蓄率是35.24%,
經濟戶長介於30~34歲的家庭儲蓄率( 100% - 消費支出 / 可支配所得 )為21.6%.
經濟戶長介於35~39歲的家庭儲蓄率( 100% - 消費支出 / 可支配所得 )為20.6%

不是非達到這些數字不可,就像文章裡有一個留言說得很好
"There is no one-size-fits-all way of doing thing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live well below your means."
重要的是永遠都要為未來做打算.

另外一個要講的是就算資產有2倍年所得甚至7倍年所得其實本身沒有多大意義,那其實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其實真的要面對的是這份資產可以養活你多久.
以35歲資產有2倍年所得來看由於儲蓄率設定為2成, 這其實代表年花費0.8倍年所得.
在你意外收入中斷之後你的資產只能支撐大約2.5年的支出.
如何延長可以支撐的時間不外乎
  • 提高所得
  • 提高儲蓄率
  • 降低年支出
  • 提高投資報酬率
其中最有效的是第二項以及第三項.

再說一次有幾倍年所得的資產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資產能有支撐收入中斷後多久的時間.
以及如何讓這份資產永續支撐生活上的支出.

我的稅負自由日

今天在讀"下班後的黃金8小時"看到一個很特別的名詞"稅務自由日".

原來美國稅負基金會會統計每一年從年初到哪一天, 人民會賺夠足夠的收入給政府充作今年的稅負.

從這天之後人民賺的收入才全部歸人民自己所有.

根據2016年單人所得淨額以及一般所得稅額計算大約要31天後賺的收入才完全歸自己所有

2016年我的稅負自由日是2/1.
2015年我的稅負自由日是1/27.

**2018 報稅月更新**
根據2017年單人所得淨額以及一般所得稅額計算大約要35天後賺的收入才完全歸自己所有.

2017年我的稅負自由日是2/5
根據自己資產紀錄由於一些投資所得不列入綜所稅, 應該還可以用更好的算法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投資前最重要的事

在金融市場獲得成就勢必需要複雜的投資策略是錯誤的假設,因為給與這些建議的人根本不了解投資人自覺或不自覺的需要和渴望其實是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報酬率是數學不是我們的目標。

洞察力perspective來自宏觀判斷的脈絡context或是個人解讀世界的構思framing。

一般人週日上教堂不是期望聽到第十一誡,而是為了加強已知十誡的印象。

我們不可能在建立一個投資組合後永遠不進行任何調製,所以我們必須在控制風險和來自過度積極與錯誤推斷市場買賣時機的自我阻礙中取得平衡點。

按兵不動聽起來容易,但多數人常會感覺做點事-任何事-會讓自己覺得自己擁有某種控制力,至少比按兵不動更有影響力。

首先具備投資哲學後自然會衍生投資策略,便能根據策略建構投資組合。

麥克.莫伯辛曾說一個實力悖論(paradox of skill):
隨著世人對某工作的實力/效率獲得提升或改善,其超額績效或是實力的變異程度就會縮小,而運氣的影響就變得更加重要。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國家財政中心公布104年度綜所稅統計資料

104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

細看104年度的綜所稅申報資料並與之前的做比較, 2015年對前5%所得的納稅單位是損失慘重的一年.
除了前5%之外其餘95%的平均年所得均較前一年(2014)持平或最多增加2.5萬.
只有前5%的納稅單位比前一年(2014)平均少賺了54萬, 其實貧富差距比前一年有縮小.

總共610萬個納稅單位,政府的稅基是那前5% 約30萬個納稅單位,佔了整體稅收的73%
其中有一半約15萬個單位是稅率20%, 另外一半是高於20%.

剩餘的580萬個納稅單位是在稅率20%以下。

如果你的級距是在30%以上, 那你就是屬於前5%的納稅單位
若你的級距是20%, 那你至少也是前10%

前5%所得的降低同步使國家的稅收損失慘重, 光是前5%的稅收自2946億降為2348億
少收了將近600億的所得稅.
很驚人也很有趣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