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個人記帳法的演進

昨天看到艾爾文難得又發了分享理財的影片,他已經轉型成心靈導師有一段時間了,一時心有所感.

一直在跟身旁的好友推銷記帳的好處但是有做的還是不多.後來回想就連我在處理記帳這件事也不是一步到位, 慢慢從記錄支出到紀錄資金流動再到紀錄資產變化,這是一段很有趣的發展

一開始時沒有多帳戶的概念只是單純用EXCEL記錄每日每月每年的支出, 不管是現金銀行還是悠遊卡全都包含在一起

但是一直看著資金流出的紀錄實在不是很愉快, 後來才開始連收入一起記錄, 看著每月每年都有結餘, 至少不是負值了.

有了結餘會很順理成章地想要知道自己的資產有多少? 這就開始把帳戶的概念加了進來. 這時我也換成使用APP來做紀錄

初期時身邊沒有信用卡, 所以帳戶一開始很簡單只有現金, 銀行A,銀行B. 就連悠遊卡之類的在儲值時就直接記成花費了
(此時帳戶有現金帳戶,銀行帳戶 . 處理的事件有支出跟收入兩種)

有了資產的概念之後, 要去記錄各帳戶的進項有哪些?開始去關心每月公司何時撥薪?定存何時到期?活存利息每半年何時入帳之類的事件.
也從這時候開始皮夾固定只留一千元其餘盡量放在銀行盡量轉成定存,試著學習如何提高資金運用的效率, 多少錢要放活存?多少錢要放定存? 什麼是階梯定存法?什麼是 36期定存法都是這階段發生的事情.

後來因為要出差買機票辦了第一張信用卡, 開始知道如何用轉帳的概念處理帳戶間資金流動的事件. 什麼叫做借支?什麼叫做還款?什麼叫做儲值? 記帳的帳戶開始加入了信用卡, 悠遊卡, 一卡通之類的元素.
(此時帳戶有分現金,銀行,信用卡, 儲值卡. 處理的事件有支出,收入跟帳戶間轉帳三種)

接觸投資後證券帳戶跟外幣帳戶也加入進來了, 也開始思考如何記錄稅務繳納扣除的情況於是也新增了一個所得稅預扣帳戶來記錄每月的工資預扣或是分紅獎金的20%預扣.

那要如何處理跟他人或是跟公司間的借貸或是暫支呢? 畢竟這種資金流動不算收入也不算支出XD , 於是新增了一個"應收帳款"帳戶同樣用轉帳的方式來做紀錄.

(此時帳戶有現金,銀行(本幣/外幣),信用卡, 儲值卡,證券, 所得稅預扣以及應收帳款. 處理的事件有支出,收入跟帳戶間轉帳三種)

這樣完了嗎?別忘了政府那裏還有一個到了60幾歲才能動用的勞退帳戶. 公司要按月提撥最低6%的工資進去, 勞工自己也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提撥最高6%的工資進去得免扣所得稅, 這邊我會使用自然人憑證登戶進去關心我的個人專戶資產累積的狀況

(此時帳戶有現金,銀行(本幣/外幣),信用卡, 儲值卡,證券, 所得稅預扣,勞退帳戶以及應收帳款. 處理的事件有支出,收入跟帳戶間轉帳三種)


相關文章:

如何利用記帳軟體來做個人資產管理

AndroMoney的轉帳功能

AndroMoney的新功能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用心於不交易 讀後心得

0050跟2498或2412差別到底是什麼?
如果還是把0050當作一檔股票代號去"操作"它
我很怕同樣會從投資跑到投機的道路上去。

為什麼要用心於不交易?
因為 investing 不等同於 trade.
交易只讓人將心思失焦在短線上的進出,而投資的本質是藉著資金的力量讓我們有機會跟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順勢享受成長的果實.

整體股市的報酬同樣可以用平均值與變異數來思考.
作者提到的正和遊戲指的是股市報酬的平均值.
零和遊戲指的是股市報酬的變異數,如果注重在操作交易時價差的金錢流動, 有人贏也一定相對應有人會輸. Overall統計下來還是回歸到整體平均值

為什麼可以做到用心於不交易?
因為相信不會賠錢所以可以堅持.
作者因為對於自己挑選的公司有足夠的信心所以
一來有信心自己不被市場上的短期波動所干擾
二來有信心所挑選的公司也能長久存在.

但萬一沒有時間跟能力去做紮實的研究跟追蹤呢?
有沒有什麼標的是不會消失或下市的.

那就是基礎型大範圍的股票ETF. 就算裡面的成分股因為經營不善遭剃除或下市
隨時都會有新的成分股可以替換進來.

巴菲特最為人樂道的一句名言
"Rule No.1: Never lose money. Rule No.2: Never forget rule No.1"
千萬記得不要輕易地將未實現損益轉換成已實現損益.
風險只有當衍生出實際結果時才重要,通常這會發生在:

  1. 不想繼續持有標的了
  2. 標的停止交易
  3. 需要用錢時
持有0050或是VT這類的ETF會使你只需注意第三種情況, 只要能把握

  • 預留緊急預備金
  • 能在5~10年不動用的閒錢才投入股市
  • 適當的資產提領策略
應該不難維持.

文長一開始所提到的正和遊戲,所謂的股市的平均報酬來自於通膨及生產力的成長並不代表一定是正成長.以前些年的股市大跌為例,整體的需求下降使得生產力也降到自然造成平均報酬是負值.這點必須一再被提醒,不要對這種投資法有錯誤的期待認為每年或短期間都會是正報酬。

作者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所以習慣利用ROE, 內部人持股變化等可以從公開資訊觀測站得到的資料來輔助是否是長期穩健的公司,但是並不是每個人的都有這樣的能力。
雖然我有個同事賽門他的理論是整體投資人有很多人是不做功課的,所以目標不是成為TOP而是贏過這些不做功課的XD.

 書本裡還有一章在談複利,講白了就是用錢賺來的錢要再拿去賺錢,這樣才會越滾越快。市場上還有一派投資人追求的是股息投資法,希望可以存股好在日後可以每年可以用股票配息來生活。就算是這類的投資法要注意在投資開始的前10~20年間的累積期就算領到配息了也務必要重新投入在標的中,不要在這階段就把配息拿出來花用。

一般說到複利免不了一定會提到72法則,年化報酬率或是內部報酬率或是excel裡的IRR, XIRR. 這可以當作我們衡量各種投資標的的好方法也可以讓我們不要對報酬有太過度的期待。
我之前也有寫過另外一篇心得在討論看似不起眼的4~6%年化報酬其實換算每年可能發生的價格波動也許會超乎我們想像。
真的知道資產配置所設定的年化報酬率意義是什麼嗎?

市場上投資學派很多,有財報狗的財報分析也有購物車投資法或是生活投資學
股息成長也有追日Gucci的書籍可以參考,我個人實行的被動投資也可以參考綠角等人的文章

本書的作者在第一本書"我的職業是股東"也有對各種投資理論進行研究。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不要只是隻奴隸

最近聽到許多歷史消息或是狀態更新,人越活越老,權力越拿越多,地位越爬越高,可以管你的越來越少。
反而要更保守自己節制自己,不能放任自己一時的欲求去餵養內心的野獸
酒駕,出軌,藥物濫用都是一樣,
人非完人我只看見一隻隻的奴隸。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儲蓄率與所得替代率

FB ETF資產配置社團有版友許斐智大大分享了幾張不同投資年限有關儲蓄率,年化報酬率以及對應最終所得替代率的圖表。

我的想法是當在職期間的生活開銷可以維持儲蓄率越高甚至到4~5成,滿足所得替代率的收入來源幾乎等同於從儲蓄來
當在職期間的儲蓄率不到一成,就算達到所謂的7成所得替代率是否真的夠花🤔

報章雜誌一直用要有7成的所得替代率來販賣恐懼,其實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個人生活形態的儲蓄率





這其實只是很簡單的數學,  假設退休/棄業前儲蓄率是X%,表示花費佔所得是1-X%
因此你的所得替代率一定要大於1-X%.

以這些圖表為例,當你只有10年可以累積投資建議維持至少儲蓄率40%的生活型態,如此一來若年化報酬率維持在4%以上時生活型態不會下降太多.
根據第一個圖表, 若從現在開始以儲蓄率40%開始維持開銷, 10年後若年化報酬率在4%以上則最差59%的所得替代率勉強可以維持你這10年來一貫維持的生活水平.


以此類推當你有30年可以累積投資建議維持至少儲蓄率25%的生活型態,如此一來若年化報酬率維持在4%以上時81%的所得替代率完全可滿足你早已習慣的生活型態。

15年是35%
20年是30~35%
25年是30%

然而退休/棄業可能會遇到另外的問題在於轉換人生跑道後可能會給自己過於寬裕的花費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