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你是哪種ETF投資人?

我們先看一段文章

ETF的投資人大致有三個類型:

  • 第一種人把ETF當成個股在玩,短進短出企圖從交易行為中獲利.


  • 第二種人雖然認為自己是在長期投資但是時時不忘巴菲特的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一看到短期有大幅度的折價就歡欣鼓舞地進去低接. 這在多頭時看似降低平均成本的行為在股市走空時卻是提高成本. 而且還很容易在這種time the market的思維中企圖鎖住獲利反而變成第一種人.
  • 第三種人才是傳統的指數化投資,不管市場波動定期投資執行資產再平衡.





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升息到底是什麼意思?

個人猜測金融市場可能有三個體系:

  • 股票市場
  • 債券市場
  • 銀行體系
而聽說債券市場其實比股票市場大得多.
一旦央行升息代表的是資金會由股票/債券市場往銀行體系走.
因此購買股票/債券的誘因下降導致股票/債券的交易價格下降
債券必須要調高殖利率才要有人買.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每月的財務小挑戰-零誤差

再兩個月就到2019了,今年總結過的如何?
有在記帳嗎?給自己一個小挑戰,
1.比較一下記帳本裡現鈔與零錢的金額跟你口袋,皮包,皮夾裡的金額一樣不一樣
2.比較一下記帳本裡任何一個金融帳戶裡的金額跟實際你用網銀查詢出來的一樣不一樣

沒有在記帳或是目前的記帳方式沒辦法做這樣的查詢的話,先隨便找一個可以記錄多個金融帳戶的記帳軟體或是記帳本將以下幾個性質的帳號跟金額keyin進去

  • 現金
  • 銀行戶頭
  • 信用卡
  • 儲值卡(悠遊卡/一卡通)
下週再找個時間做這個挑戰。

什麼是理財,望文生義似乎我們要理財就是要do something。請別太急先從“理解”你的金錢流動開始.

不論是記帳,縮減固定支出還是增加收入,短時間不會看到明顯的成果甚至會覺得有些痛苦。

必須不時給自己製造幾個hit point,這個紀錄金額零誤差的小挑戰就是很好的hit point, 讓你知道你還在路上,沒有偏掉。讓你在達到後會有種小愉悅. 真的, 昨天我就有感受.

利用工具(實體記帳本或是軟體)讓你可以在幾分鐘內得到你的總資產以及資產分佈是理財的基礎。

從記帳中使收入大於支出很好, 做預算使支出別超標也很好,但總資產的成長狀況/成長趨勢掌握了嗎?

相關文章:
如何利用記帳軟體來做個人資產管理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美股大跌

2018/10/24 又是美股大跌的一天,
如果將外部現金流視為台灣銀行帳戶對海外券商的資金流動;
內部現金流則是除外部現金流外另外紀錄海外券商帳戶內資本利得或是股息再投入的資金流動.

在今天的大跌之後我的海外資產市場價值差不多跌破了內部現金流的平均成本,
但離跌破外部現金流的平均成本差不多還有4%的空間.

資本利得賺來的在人的心理來看似乎是白白得來的, 因此在還沒有跌破外部現金流的平均成本
之前心理壓力其實還好.

行為經濟學真的很有趣~~

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美國券商2017年預扣稅額自動退稅

昨天跟朋友討論了一下海外券商的心得, 在這場good talk後才發現今年沒有收到來自Firstrade的自動退稅了.
而TD早在今年2/15仍舊將BIV/VNQ的部分預扣稅款退了回來.但在2016年Firstrade還是有退VNQ的. 真讓人遺憾.

TD Ameritrade 退稅標的: BIV / VNQ
時間: 2018/02/15 VNQ退了30% 的預扣稅款, BIV退了85%

Firstrade 退稅標的: VNQ

TD record





















FT record








美國券商2015年預扣稅額自動退稅
美國券商2014年預扣稅額自動退稅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明日存更多

美國有人這樣認為因為人的惰性會讓人不是那麼容易改變自己的狀態,總是選擇拖延

因此有人設計一個明日存更多方案,對於新到職的員工預設自動加入退休金提撥的方案,但使是員工可以利用自行勾選的方式不要加入該方案。

原因在於不管預設是加入還是不加入,在無法很快做優劣比較的情況下會選擇決定改變預設方案的人總是比較少,因此利用政策引導的方式讓更多人加入退休金提撥方案

之前一直有在考慮加入勞退自提但還是選擇拖延,這次趁著轉職的機會一進去就勾選加入,以後應該也會因為懶得填表格停止而選擇拖延😆.

當然不要忘記我們有提撥最高6%的權利,公司有提撥最低6%的義務。


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

資產的年化報酬率(走火入魔的資產管理?)

我們在討論投資的年化報酬率, 必須要知道討論的scope是如何?
只單看美股投資資產的年化報酬還是不夠全面,

就拿我舉例, 不管是5.65%還是4.83%說高不高說低不低,但是可提領總資產的內部報酬率還不到2%

如果要做退休規劃, 還是必須要用總資產的年化報酬率搭配年度總支出做推估.
目前不管是4% rule的25倍年支出還是樂活大叔的22倍年支出, 總之豐儉由人~~

此外目前還不知道要如何對我的人力資本做估值
按照想法應該要推估未來在人力方面所能得到的總所得.
然後每年根據薪資調證的幅度做預估的修正並且將實際的年度收入轉換成真實的現金流.
我的想法在於做資產配置或是遭遇市場波動時要將自己的人力資源放在心上, 使得不要因為恐懼而過於保守,但是也不適合實際地將它放在資產負債表裡, 因為這種隱含性資產無法做明確的訂價

似乎還沒有很有效率地運用我的總資產, 不太確定腦袋裡出現這樣的念頭危不危險?怕之後過於躁進



為什麼要執著在人力資本的估值?
因為那是我們在資產累積期最大的現金流來源, 也是最好的債券.
我們要盡可能最大化也最佳化我們人力資本的運用效率

只是人力資本最有效率的運用只在金錢的這面向嗎?🤔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個人記帳法的演進

昨天看到艾爾文難得又發了分享理財的影片,他已經轉型成心靈導師有一段時間了,一時心有所感.

一直在跟身旁的好友推銷記帳的好處但是有做的還是不多.後來回想就連我在處理記帳這件事也不是一步到位, 慢慢從記錄支出到紀錄資金流動再到紀錄資產變化,這是一段很有趣的發展

一開始時沒有多帳戶的概念只是單純用EXCEL記錄每日每月每年的支出, 不管是現金銀行還是悠遊卡全都包含在一起

但是一直看著資金流出的紀錄實在不是很愉快, 後來才開始連收入一起記錄, 看著每月每年都有結餘, 至少不是負值了.

有了結餘會很順理成章地想要知道自己的資產有多少? 這就開始把帳戶的概念加了進來. 這時我也換成使用APP來做紀錄

初期時身邊沒有信用卡, 所以帳戶一開始很簡單只有現金, 銀行A,銀行B. 就連悠遊卡之類的在儲值時就直接記成花費了
(此時帳戶有現金帳戶,銀行帳戶 . 處理的事件有支出跟收入兩種)

有了資產的概念之後, 要去記錄各帳戶的進項有哪些?開始去關心每月公司何時撥薪?定存何時到期?活存利息每半年何時入帳之類的事件.
也從這時候開始皮夾固定只留一千元其餘盡量放在銀行盡量轉成定存,試著學習如何提高資金運用的效率, 多少錢要放活存?多少錢要放定存? 什麼是階梯定存法?什麼是 36期定存法都是這階段發生的事情.

後來因為要出差買機票辦了第一張信用卡, 開始知道如何用轉帳的概念處理帳戶間資金流動的事件. 什麼叫做借支?什麼叫做還款?什麼叫做儲值? 記帳的帳戶開始加入了信用卡, 悠遊卡, 一卡通之類的元素.
(此時帳戶有分現金,銀行,信用卡, 儲值卡. 處理的事件有支出,收入跟帳戶間轉帳三種)

接觸投資後證券帳戶跟外幣帳戶也加入進來了, 也開始思考如何記錄稅務繳納扣除的情況於是也新增了一個所得稅預扣帳戶來記錄每月的工資預扣或是分紅獎金的20%預扣.

那要如何處理跟他人或是跟公司間的借貸或是暫支呢? 畢竟這種資金流動不算收入也不算支出XD , 於是新增了一個"應收帳款"帳戶同樣用轉帳的方式來做紀錄.

(此時帳戶有現金,銀行(本幣/外幣),信用卡, 儲值卡,證券, 所得稅預扣以及應收帳款. 處理的事件有支出,收入跟帳戶間轉帳三種)

這樣完了嗎?別忘了政府那裏還有一個到了60幾歲才能動用的勞退帳戶. 公司要按月提撥最低6%的工資進去, 勞工自己也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提撥最高6%的工資進去得免扣所得稅, 這邊我會使用自然人憑證登戶進去關心我的個人專戶資產累積的狀況

(此時帳戶有現金,銀行(本幣/外幣),信用卡, 儲值卡,證券, 所得稅預扣,勞退帳戶以及應收帳款. 處理的事件有支出,收入跟帳戶間轉帳三種)


相關文章:

如何利用記帳軟體來做個人資產管理

AndroMoney的轉帳功能

AndroMoney的新功能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用心於不交易 讀後心得

0050跟2498或2412差別到底是什麼?
如果還是把0050當作一檔股票代號去"操作"它
我很怕同樣會從投資跑到投機的道路上去。

為什麼要用心於不交易?
因為 investing 不等同於 trade.
交易只讓人將心思失焦在短線上的進出,而投資的本質是藉著資金的力量讓我們有機會跟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順勢享受成長的果實.

整體股市的報酬同樣可以用平均值與變異數來思考.
作者提到的正和遊戲指的是股市報酬的平均值.
零和遊戲指的是股市報酬的變異數,如果注重在操作交易時價差的金錢流動, 有人贏也一定相對應有人會輸. Overall統計下來還是回歸到整體平均值

為什麼可以做到用心於不交易?
因為相信不會賠錢所以可以堅持.
作者因為對於自己挑選的公司有足夠的信心所以
一來有信心自己不被市場上的短期波動所干擾
二來有信心所挑選的公司也能長久存在.

但萬一沒有時間跟能力去做紮實的研究跟追蹤呢?
有沒有什麼標的是不會消失或下市的.

那就是基礎型大範圍的股票ETF. 就算裡面的成分股因為經營不善遭剃除或下市
隨時都會有新的成分股可以替換進來.

巴菲特最為人樂道的一句名言
"Rule No.1: Never lose money. Rule No.2: Never forget rule No.1"
千萬記得不要輕易地將未實現損益轉換成已實現損益.
風險只有當衍生出實際結果時才重要,通常這會發生在:

  1. 不想繼續持有標的了
  2. 標的停止交易
  3. 需要用錢時
持有0050或是VT這類的ETF會使你只需注意第三種情況, 只要能把握

  • 預留緊急預備金
  • 能在5~10年不動用的閒錢才投入股市
  • 適當的資產提領策略
應該不難維持.

文長一開始所提到的正和遊戲,所謂的股市的平均報酬來自於通膨及生產力的成長並不代表一定是正成長.以前些年的股市大跌為例,整體的需求下降使得生產力也降到自然造成平均報酬是負值.這點必須一再被提醒,不要對這種投資法有錯誤的期待認為每年或短期間都會是正報酬。

作者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所以習慣利用ROE, 內部人持股變化等可以從公開資訊觀測站得到的資料來輔助是否是長期穩健的公司,但是並不是每個人的都有這樣的能力。
雖然我有個同事賽門他的理論是整體投資人有很多人是不做功課的,所以目標不是成為TOP而是贏過這些不做功課的XD.

 書本裡還有一章在談複利,講白了就是用錢賺來的錢要再拿去賺錢,這樣才會越滾越快。市場上還有一派投資人追求的是股息投資法,希望可以存股好在日後可以每年可以用股票配息來生活。就算是這類的投資法要注意在投資開始的前10~20年間的累積期就算領到配息了也務必要重新投入在標的中,不要在這階段就把配息拿出來花用。

一般說到複利免不了一定會提到72法則,年化報酬率或是內部報酬率或是excel裡的IRR, XIRR. 這可以當作我們衡量各種投資標的的好方法也可以讓我們不要對報酬有太過度的期待。
我之前也有寫過另外一篇心得在討論看似不起眼的4~6%年化報酬其實換算每年可能發生的價格波動也許會超乎我們想像。
真的知道資產配置所設定的年化報酬率意義是什麼嗎?

市場上投資學派很多,有財報狗的財報分析也有購物車投資法或是生活投資學
股息成長也有追日Gucci的書籍可以參考,我個人實行的被動投資也可以參考綠角等人的文章

本書的作者在第一本書"我的職業是股東"也有對各種投資理論進行研究。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不要只是隻奴隸

最近聽到許多歷史消息或是狀態更新,人越活越老,權力越拿越多,地位越爬越高,可以管你的越來越少。
反而要更保守自己節制自己,不能放任自己一時的欲求去餵養內心的野獸
酒駕,出軌,藥物濫用都是一樣,
人非完人我只看見一隻隻的奴隸。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儲蓄率與所得替代率

FB ETF資產配置社團有版友許斐智大大分享了幾張不同投資年限有關儲蓄率,年化報酬率以及對應最終所得替代率的圖表。

我的想法是當在職期間的生活開銷可以維持儲蓄率越高甚至到4~5成,滿足所得替代率的收入來源幾乎等同於從儲蓄來
當在職期間的儲蓄率不到一成,就算達到所謂的7成所得替代率是否真的夠花🤔

報章雜誌一直用要有7成的所得替代率來販賣恐懼,其實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個人生活形態的儲蓄率





這其實只是很簡單的數學,  假設退休/棄業前儲蓄率是X%,表示花費佔所得是1-X%
因此你的所得替代率一定要大於1-X%.

以這些圖表為例,當你只有10年可以累積投資建議維持至少儲蓄率40%的生活型態,如此一來若年化報酬率維持在4%以上時生活型態不會下降太多.
根據第一個圖表, 若從現在開始以儲蓄率40%開始維持開銷, 10年後若年化報酬率在4%以上則最差59%的所得替代率勉強可以維持你這10年來一貫維持的生活水平.


以此類推當你有30年可以累積投資建議維持至少儲蓄率25%的生活型態,如此一來若年化報酬率維持在4%以上時81%的所得替代率完全可滿足你早已習慣的生活型態。

15年是35%
20年是30~35%
25年是30%

然而退休/棄業可能會遇到另外的問題在於轉換人生跑道後可能會給自己過於寬裕的花費額度.

2018年8月18日 星期六

ALCORLINK

今年分別針對公司英文名選出幾個單字:

  • A: acumen
  • L: learning continuously
  • C: creative
  • O: organized
  • R: resilience
  • LINK: team work
不諱言 商業敏銳度,持續學習,好奇心,組織能力,恢復力,團隊合作對每個員工都是很好的指引
這幾天在讀這本書時也有很多面向跟這些關鍵字有關,其中對resilience很有感覺
Resilience:從挫折中復原的能力
過去的成績再好也是歷史,不能緊抓過去不放。就算今年遇到挫折,重點在於明年是否能自挫折中復原。
所以什麼叫作resilience,代表不是一代拳王,過去有好表現就算一時表現不佳,但還是被預期可以順利恢復到之前的績效

對於某些工作夥伴這是很好的鼓勵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研發單位與業務單位的衝突還是共好

有些主管只有研發腦,認為只要產品好就算業務是豬也能賣出去或是客戶自己會上門

因此一旦業績不好也忽略了在這其中業務部門的影響力,只盲目地追逐尚未成型的下一個英雄產品。

業務真的只需要找新客戶嗎?舊客戶的維持以及新需求的挖掘不需要不值得業務多花精力嗎?

就算前後兩任總經理都說是業務出身,也不見得他們有業務腦,基層業務是否有得到他們所應得的reward?

今年握在手上的不去顧,只把未來寄託在明年的未知。

這是懈怠,這是鄉愿,這是忘本

好的硬體設計不需要韌體Patch是沒錯,但這說法太理想主義太僵化,反而不是好設計。

好的設計應該要預留彈性。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為什麼很少看到公司開設員工理財課程

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分享經濟崛起,一堆收費理財課程不斷在各社群出現,如果員工是公司很大的資產,為什麼很少看到公司提供員工理財課程的資源?

一般來說大家很容易把理財跟投資炒股劃上等號
這對於希望員工在上班時間專注於本職工作的公司來說當然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一個議題。

其次以理財規畫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人力資本是他們的最大財富,在尚未退休期間應該要建議他們盡量極大化他們的本職所得, 這當然又會造成公司很大的人事成本,又是一件政治不正確的主題。

因此以公司角度來說可以提供或推廣的大概只有

  • 不強調短進短出,著重複利以及投資成本的指數化投資
  • 勞退自提的優劣,勞退與勞保的差異
  • 意外險,定期壽險等特定保險的優劣
  • 以房養老的優劣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以房養老是一種跟銀行間的借貸,因此到後期每月實拿的金額會逐漸縮水,因為越到後期總借貸資金的利息也隨之增加。

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AndroMoney的新功能

今天發現AndroMoney 在android v3.6版的新功能

  • 資產總額逐月變化圖
  • 轉帳時,兩帳戶可以一鍵互換
第一點對於我這種把記帳軟體當成資產管理工具的人來說非常有趣

第二點應用在銀行帳戶取款的紀錄時非常方便,因為系統自動帶入的帳號常常不是我們要的順序。

希望iOS也能提供這樣的功能我才好幫忙推廣.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人生需要一個pause鍵

2018/07/31即將自這份近9年的工作中登出。
自一個小小的工程師到目前的管理職,說起來已經到了一個很舒適的職位了,
可是自從公司營運路線改變後繼續留下來的理由似乎只是為了那每月匯進來的數字而已。

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想起了去年去看與神同行的體會
金錢目標是為了服務人的生活,不要讓人的生活為了金錢目標而服務。
更何況金錢數字只是路途上的milestone,而非我們最後想達到的狀態。
一邊看著存款簿一邊不是很舒坦地待著真的沒什麼意思。

如果工作這麼多年的我都還無法勇敢行動,那這些日子念茲在茲的所謂的自由真的只是嘴上空談,我當追求不受捆綁。

7月的某個假日跟朋友約在摩斯,通常我會習慣早到,他一到先問我坐多久了?我很自然地就說快九年了.實在是很認真思考這幾年在公司的經歷在我人生的分量.

得到是學習,失去是學習,就連正在失去也是在學習。
隨著時間一天天流失, 小恐懼也不斷累積.正因為如此 讓我確實意識到我在人生這一份正職工作實在參雜了太多個人的情緒與執著.

離開這一份工作我將失去財務的穩定,職場的定位也希望同時間卸下無謂的堅持, 畏懼猶疑以及抱怨.

同時也想到就連自請離職的我隨著日歷紙一天天都會累積恐懼,那些被迫離開的人感受又是什麼?

以為自己很強大了,其實還很弱小.

在過往表現還能在被公司同仁都認可的情況下退場已經心滿意足了。

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IRR(內部報酬率)的意義

維基百科裡的敘述是 
內部報酬率英文:Internal Rate of Return,縮寫IRR)是一種投資的評估方法,也就是找出資產潛在的報酬率,其原理是利用內部報酬率折現,投資的淨現值恰好等於零。看不懂吧...我也一樣看不懂。

一般來說在金融投資來說, IRR用在比較某項金融工具在某個時間點一次性實現所有損益時
其隱含的年複利增長
例如我們常用來比較儲蓄險跟實際定存之間到底是否明顯的優勢存在.在excel也有可對應的函式如XIRR.

其實對所謂的折現沒有多大感覺.

然而有次聽到我們家財務長用IRR在分析專案收益覺得很有趣。
對於實體產品的效益評估來說, 產品在推出時通常會有最好的利潤之後隨著時間定價往下調整最終宣布EOL(End-of-life).

對於這類產品性質的IRR分析而言若總回收損益相同, 越快獲得報酬其IRR越高.
越慢完成回收其IRR越低.

其實似乎將期數或是時間看成是個負面因子。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35歲存到2倍年薪又能代表什麼,這筆錢可以養活你多久

聽說marketmatch網站有篇35歲應該要存到2倍年薪的文章惹毛一堆Y世代的人.
惹毛的點不外乎覺得這個論點太過不切實際, 然而這論點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就算是35歲能存到2倍年薪又能代表什麼?

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want-to-make-millennials-mad-talk-about-saving-for-retirement-2018-05-16?link=sfmw_fb

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how-to-save-double-your-salary-or-more-for-retirement-by-age-35-2018-05-16?link=sfmw_fb

現在的新鮮人自大學/研究所畢業通常已經25歲左右算算離35歲也只有10年左右的工作時間
不論年薪能否逐年增加其實都隱含著希望年輕人每年要有超過2成的儲蓄率, 很符合一般的理財建議不是嗎XD.

 根據台灣2016年的家庭收支調查資料 
前20%所得的家庭年儲蓄率是35.24%,
經濟戶長介於30~34歲的家庭儲蓄率( 100% - 消費支出 / 可支配所得 )為21.6%.
經濟戶長介於35~39歲的家庭儲蓄率( 100% - 消費支出 / 可支配所得 )為20.6%

不是非達到這些數字不可,就像文章裡有一個留言說得很好
"There is no one-size-fits-all way of doing thing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live well below your means."
重要的是永遠都要為未來做打算.

另外一個要講的是就算資產有2倍年所得甚至7倍年所得其實本身沒有多大意義,那其實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其實真的要面對的是這份資產可以養活你多久.
以35歲資產有2倍年所得來看由於儲蓄率設定為2成, 這其實代表年花費0.8倍年所得.
在你意外收入中斷之後你的資產只能支撐大約2.5年的支出.
如何延長可以支撐的時間不外乎
  • 提高所得
  • 提高儲蓄率
  • 降低年支出
  • 提高投資報酬率
其中最有效的是第二項以及第三項.

再說一次有幾倍年所得的資產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資產能有支撐收入中斷後多久的時間.
以及如何讓這份資產永續支撐生活上的支出.

我的稅負自由日

今天在讀"下班後的黃金8小時"看到一個很特別的名詞"稅務自由日".

原來美國稅負基金會會統計每一年從年初到哪一天, 人民會賺夠足夠的收入給政府充作今年的稅負.

從這天之後人民賺的收入才全部歸人民自己所有.

根據2016年單人所得淨額以及一般所得稅額計算大約要31天後賺的收入才完全歸自己所有

2016年我的稅負自由日是2/1.
2015年我的稅負自由日是1/27.

**2018 報稅月更新**
根據2017年單人所得淨額以及一般所得稅額計算大約要35天後賺的收入才完全歸自己所有.

2017年我的稅負自由日是2/5
根據自己資產紀錄由於一些投資所得不列入綜所稅, 應該還可以用更好的算法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投資前最重要的事

在金融市場獲得成就勢必需要複雜的投資策略是錯誤的假設,因為給與這些建議的人根本不了解投資人自覺或不自覺的需要和渴望其實是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報酬率是數學不是我們的目標。

洞察力perspective來自宏觀判斷的脈絡context或是個人解讀世界的構思framing。

一般人週日上教堂不是期望聽到第十一誡,而是為了加強已知十誡的印象。

我們不可能在建立一個投資組合後永遠不進行任何調製,所以我們必須在控制風險和來自過度積極與錯誤推斷市場買賣時機的自我阻礙中取得平衡點。

按兵不動聽起來容易,但多數人常會感覺做點事-任何事-會讓自己覺得自己擁有某種控制力,至少比按兵不動更有影響力。

首先具備投資哲學後自然會衍生投資策略,便能根據策略建構投資組合。

麥克.莫伯辛曾說一個實力悖論(paradox of skill):
隨著世人對某工作的實力/效率獲得提升或改善,其超額績效或是實力的變異程度就會縮小,而運氣的影響就變得更加重要。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國家財政中心公布104年度綜所稅統計資料

104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

細看104年度的綜所稅申報資料並與之前的做比較, 2015年對前5%所得的納稅單位是損失慘重的一年.
除了前5%之外其餘95%的平均年所得均較前一年(2014)持平或最多增加2.5萬.
只有前5%的納稅單位比前一年(2014)平均少賺了54萬, 其實貧富差距比前一年有縮小.

總共610萬個納稅單位,政府的稅基是那前5% 約30萬個納稅單位,佔了整體稅收的73%
其中有一半約15萬個單位是稅率20%, 另外一半是高於20%.

剩餘的580萬個納稅單位是在稅率20%以下。

如果你的級距是在30%以上, 那你就是屬於前5%的納稅單位
若你的級距是20%, 那你至少也是前10%

前5%所得的降低同步使國家的稅收損失慘重, 光是前5%的稅收自2946億降為2348億
少收了將近600億的所得稅.
很驚人也很有趣的資料.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投資股票至少要長抱多久呢?

國外有人研究並列出以下的資料
持股1個月就賣出有高達37%的機率會發生虧損
持股1年賣出有25%機率發生虧損
持股5年降到12%
持股10年降至5%
持股20年則幾乎不會虧損

當等待期間翻倍若虧損沒有等比例降至1/2以下, 我會認為還不到CP值最高的狀態
因此當等待期自5年提高到10年, 此時發生虧損的機會由12%降至5%
我投資股票市場會願意至少長抱10年, 因為我知道並接受5%虧損的風險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Firstrade 04/09宣布703隻免傭ETF, 該因此換券商嗎?

Firstrade 04/09宣布703隻免傭ETF, 該因此換券商嗎?
這次大規模的優惠措施的確對於海外投資人有一定的吸引力
以我來說雖然沒有VT,VTI,VNQ,VGK
但是BIV,TLT,VNQI,VEA,VWO,VHT,TUR等我目前手邊擁有或是有興趣的標的都有包含在內.

值得一提的點在於Firstrade並沒有提供對於債券ETF自動退還部份稅款的服務(相較於TD Amertrade). 因此相較於每筆4.95 ~ 6.95 USD的傭金, 留在TD Amertrade的效益較大.

已在其他券商開戶的海外投資人是否要因為這項優惠而轉到Firstrade開戶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收支管理,我了解到在單筆收入支出以及週期性的收入支出之間應該優先擴大週期性的收入以及縮減週期性支出。

因此若投資人投資在同一標的的資產規模或是單筆金額不夠大則不太建議特別為此而另開券商

主要考量同標的若是分散在不同券商容易導致每年扣除30%的股息再投資無法購足完整的一股導致來年無法產生配息。

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

想成為怎樣的自己

最近在ptt tech看到幾篇文章在討論rd主管的功能,
正巧最近剛好有個職涯上的考驗...
你想在職涯上扮演怎樣的腳色呢?
如果你成為了你不想成為的那種人,該怎麼辦?

昨天跑去看了一級玩家
碰巧綠洲Oasis的創造人也是科技宅

從他的考驗我們可以揣摩出什麼東西呢?

  1. 最安全的其實是退後
  2. 最缺乏的是跳向前的勇氣
  3. 最重要的是這一切的過程
  4. 做決策時永遠要把伙伴放在優先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有必要找CFP做財務規劃嗎?

也許是近年來接觸一些CFP的理財部落格以及看了幾本CFP的書籍
一直以來對於財務規劃有著一些自己的想法
但也一直猶豫是否要找專業的CFP做正式的財務規劃, 不知道到底是不是浪費錢.

前一週剛好有個機會遇到一位很知名的CFP.
也正好最近生活上出現一些變動使我思考是不是要做些改變
終於
在今天進行了第一次的面談, 也簽約匯出了今年的諮詢費NT$35000.

02/28
進行了第二次的會面, 真的感覺見面不如聞名似乎只是用一些通用性的數據跟公式跑出幾個EXCEL表. 一點都沒有為個人的人生規劃做通盤且全面的考量的感覺.
整份報告大部分都在提特別股.....這是在做銷售嗎? 這該是CFP該做的嗎?

不是寫寫文章倡導買VT等低成本ETF不買高成本的基金就代表是指數化投資, 購買的標的只是工具罷了.
如果心態一樣是買進上漲的賣出下跌那就只是掛羊皮賣狗肉.

03/17
偶然聽另外一家CFP機構的推廣講座,看到他們多達60幾頁的建議報告書,突然覺得我選的這位名作家在幹嘛.

05/30
用Line下了最後通牒後總算在今天拿回了NT$25000, 其餘的就當做這次的學習費.

提高儲蓄率的好處

好處一: 儲蓄率拉高, 投資報酬率是3%還是10%看似差距很大但實際上
離你財富自由所需的時間差不到3~5年.
最簡單易懂的財務自由概念

好處二: 假如資產從0開始累積有兩種方案供選擇, 方案一是不斷追求拉高投資報酬率 / 方案二是追求拉高儲蓄率. 人家常說"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 , 前者要10幾年後才會開始勝過後者. 一旦時運不佳或因心魔開始冒進也更容易遭致更不好的後果.
The power of saving

好處三: 主計處每年都會公布前一年的家庭收支調查,這調查裡面包含了5個收入級距的家庭儲蓄率.如果想要改善自家家庭的財務至少要讓自己的儲蓄率不低於自己所屬級距的平均儲蓄率.
 最好是高於最高級距的儲蓄率(105年是33.88%)才有機會造成階級向上流動
你儲蓄的錢夠多嗎?

由年支出反推投資資產規模

2017年支出約50萬元

若依PJHuang所提的505提領策略,我必須預備10年約500萬元留作生活所需,還需要另外500萬元投資於年化報酬率7.2%的投資組合。
退休時總資產規模約需1000萬元。

若依4%rule反推退休時總投資資產約需1250萬元,此後每年提領50萬元*(1+通膨年增率3%)

若根據retirement-savings-milestones-how-much-should-you-have-now 
在65歲退休時大約也是年支出的23倍


巴菲特在26歲,結束在葛拉漢公司的工作後說的一段話:

『我現在有大約17萬4000元,可以退休了,一年生活費1萬2000就夠了,我的資金將會不斷成長。』

腦補巴老那時認為投資資產大約是年支出的14.5倍就足夠退休了,不知道他老人家現在的想法是什麼XDD

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理財就是在理人生-你想藉由現金流遊戲學到什麼

一直沒有機會接觸現金流遊戲,
深怕被遊戲主持人帶風向

最近正好在網上看到一個在地化的現金流遊戲
儘管所費不貲但還是教育學習的角度買下它


























入手之後看到地圖有些疑惑內圈是朝九晚五,外圈是財富自由
進到外圈就安然無憂了嗎?現實生活中是否會有可能由外圈回到內圈?

我們會在遊戲中扮演不同角色有著不同的生活支出
有沒有想過以我們真實的情況你要如何玩這個遊戲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如果一切都是隨機,為什麼要努力

前陣子看完隨機騙局那本書之後一直在思考如果一切都是隨機,為什麼要努力.
一直找不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隨機騙局中提到人腦很懶會嚐試歸納過去發生的事件好降低記憶的精力並藉此應付未來,反而因此被隨機的事件所愚弄。

統計數十位數千位牙醫他們的工作生涯可能都會看到差不多的成果,換成統計多位交易員相信彼此的結果差異懸殊。對於未知的事件其抗隨機性越強,它的結果就越穩定。(靠技能賣服務維生比靠交易賣利潤來得穩定)

公司或社會發展常常錯解了進化論認為隨著時間遞延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偏偏是在某一個時間序列中競爭體系下只存活了適應單一環境的集合,一旦環境改變則整體滅絕(因為失去了多樣性). 現實生活中注意機率的不對稱性,只要不斷多次參與小贏大輸的系統,總有一天看到黑天鵝。

過去績效很好的交易員或經理人在相信其本身能力之前請先把(存活者偏差)想一下,是否只是在隨機中恰好存活的幸運兒.

努力認真負責理性等正向特質對生活順利這件事來說很重要,但絕非擁有這些就會導致後續必然成功。

昨天看到有人分享一個文章
你为什么穷?他为什么富?——“Sugarscape”模型介绍

現實生活中在擁有不同稟賦的族群間不見得是公平的或常態分配的,但是正向的用功向目標發展增加自己的稟賦至少增加一些些成功的機會,使你在不同的族群中做隨機分配.

選擇投資權證最終會不會成功結果是隨機的,  選擇被動式投資最終會不會獲得你想要的結果也是隨機的.

但這兩個是不一樣的族群, 請藉由努力脫離原有的集合, 掌握更大的成功機會.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購買AndroMoney Pro 付費版立即的好處

偶然間看到AndroMoney Pro自原先的NT320限時降價到NT60元
立馬購買下來.

沒想到這舉動幫助我解了一個疑惑很久的問題.

其實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AndroMoney網頁版跟手機端在帳戶金額一直有些落差無法靠同步克服.

昨天在下載安裝AndroMoney Pro竟然存在跟網頁版同樣的問題, 因此我可以在APP AndroMoney 付費版以及免費版中間反覆做比較追出到底哪裡有落差.

看起來在2015年1~3月有些事後曾經再修改金額/帳戶種類的項目無法被正確地同步.
手動進行更正並透過AndroMoney Pro進行同步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對我來說AndroMoney是無法停止使用的APP, 可以利用少少的金額支持開發團隊也很划算.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Is "the moment" coming?

After read 財務自由曲線
 I start to trace the curve from 2014.

From 2013 to 2016, the growth  source of my net assets supply from salary and update very stably.
And how lucky I am!!! my company IPO successfully and the whole world stock grows strongly in 2017, I got the curve as follow:

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與神同行觀後感

不要因為信仰金錢而讓你的生活忙碌
追求生命上的豐滿而不是錢囊的豐滿。

然而生命的豐滿與錢囊的豐滿是否只能是二擇一的命題嗎?

談論金錢很俗氣嗎?
即時行樂只能說是生活/行程上的豐富,
對生命必須有所規劃有所實踐才能說是豐滿
然而生命的豐滿也需要有人可以分享

適當地述說心得不是抱著錦衣夜行的炫耀心態,
而是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熟悉的面孔可以彼此分享。

人為什麼總是越活傷痕越多,越活越膽小。
老是等著有一天,卻總找不到那一天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2018年FB "ETF資產配置社團" 線下餐敘 心得分享

昨天參加了 FB"ETF資產配置社團"的線下聚餐.

在後續的咖啡續攤中聽到竹軒分享他的投資推廣經驗.

假設政治不正確地將人分成有自制力的一群人以及沒有自制力的一群人.

我們常常會勸我們的朋友要儲蓄要投資指數型ETF要降低手續費要降低交易成本
總是苦口婆心地提供一條自認為最好的方法或技巧, 但是通常這技巧或方法需要一些自我覺察或自我克制才能去實現.

偏偏這些技巧或方法提供給我們這些沒有自制力的朋友往往沒有多大成效.
因為他們就是沒有自制力嘛. 這些東西也許真的很好, 但就是不適合他們.

 因此竹軒在上課或是推廣時會用一些可以馬上執行的東西要他們直接開始行動.
也許這些可以馬上執行的東西可能不是最好的工具, 交易成本不是最低.
但是這些可以讓他們馬上行動. 一旦開始了之後才有繼續下去的可能.

PJHuang曾經在一個上課內容這樣分享過
為何人會拖延? 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人不願意面對自己充分準備後,還是不能成功,得要面對自己真的能力不足的現實,寧可拖延面對挑戰,至少能自欺是時間不夠,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足

 想改善拖延,要把大任務分成幾個小任務,專注在眼前可跨出的這一步,一步一步來。

我的心得是面對不同的人, 其實引導的人很重要. 一個合適的引導方式才能對你所在乎你想幫助的人起到正面的效果.

有一個需要思考的地方在於人生跟投資是否能夠做類比.
被動式投資是主動投資於思考 / 被動投資於金錢
因為我們知道在金錢遊戲中你越認真去做操作, 你的效果不見得會比較好

那人生呢? 你有時候會不會覺得你越努力用力, 結果不見得會如你所願.
是你這個人的問題?還是你努力錯了方向?

我知道目前也有另外一派是本質說.
如果它本質就不適合, 為什麼還要勉強去做"引導" .

如何在本質派與引導派中做權衡的確需要些智慧.

另外
餐敘中也有人提到AI在有邊界的環境下勝率極高.
但投資市場是個無邊界多變因的環境. AI不見得有優勢.

這個投資市場是由人類的操作所構成的, 本身就包含著許多情緒. 應該擬人化來做看待.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如何利用記帳軟體來做個人資產管理

之前2015年在AndroMoney的轉帳功能 曾經介紹AndroMoney的帳戶間本幣外幣的轉帳功能.
經過後續兩年的使用, 記帳軟體已經成為我個人資產管理的重要工具.

利用記帳軟體從基礎的收支管理到帳戶管理,藉此理清生活中跟自己生活形式息息相關的金錢流動。

以下紀錄如何使用記帳軟體來管理追蹤資產淨值:
  • 建立帳戶
  1. 現金帳戶:各幣別獨立建立帳戶
  2. 卡片帳戶 :信用卡, 悠遊卡, 一卡通 一張卡片就獨立一個帳戶
  3. 銀行帳戶:各銀行各幣別獨立建立帳戶
  4. 投資帳戶: 只紀錄投資成本, 當已實現收益/損失產生時才額外新增收入支出來做紀錄.若是配息再投入買股則新增收入來列為成本。
  5. 應收帳款 :生活中時常會跟親友同事公司有些墊付款的來往,若是使用收入支出來做紀錄通常會造成最後統計時數字與實際狀況的出入:
  6. 所得稅與勞退帳戶(optional):若管理上已經駕輕就熟, 可以考慮將預存在政府的帳戶也增加進來
  •  逐一將各帳戶的金額新增進來,本幣帳戶用本幣紀錄 / 外幣帳戶用外幣紀錄.
  • 利用帳戶間的轉帳功能來追蹤資金流動的情況
  • 詳實紀錄每筆收入與支出 
Advance:
  • 在每月最後一日時用記帳軟體的每年檢示功能追蹤一下今年的淨收入以及儲蓄率.
  • 持續紀錄幾個月後大概可以抓出每月有哪些固定支出或收入. 可以在每月第一天預先在特定日期紀錄相關的金流.輔助安排當月的預算.
  • 每年最後一天利用記帳軟體的資料當基礎來追蹤你的資產淨值以及被動收入佔總資產的比重
相關連結:
必須持續追蹤的幾個理財數字<一>
必須持續追蹤的幾個理財數字<二>
怎麼做理財以及後續要如何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