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2017年度回顧

再過2天就是2018了,
2017有賴公司順利上櫃以及海外ETF投資組合接近22%的績效增長。在個人資產淨值成長方面真是成果豐碩的一年。

年中由於體會到股票造富的能力也開始用一些籌碼面的分析從0050 /0051這一百家公司選擇購入一些股票,托整體大多頭行情的幫忙都有些許的斬獲。

由於TD更動了免佣ETF的清單,今年選擇嘉信開戶作為一個新的嘗試,希望它跟TD間的ACH設定會對以後的資產管理有所助益。

這幾年閱讀了不少的資料和網站,必須要特別感謝3個人:

  1. 綠角帶我進入海外券商指數化投資的世界,讓我在2013年底從Firstrade開始較積極的管理自己的金錢。綠角財經筆記
  2. 已退休的PJHuang經營的blog一日一篇的文字紀錄讓我跟著一位成長中的CFP一同學習資產配置/退休提領策略。 上班族投資理財PJHUANG
  3. 艾爾文提供的個人資產財務報表以及文章則讓我更加容易地將重心專注在個人淨值的提升。2015年財務優化第2步:掌握對的數字,讓財富累積看得見


健康方面在7月底8月初一個偶然契機的帶領下開始了低醣/減醣飲食的旅程,短短4個月體重由87降到69,也終於知道原來我可以穿得下M號,這真是個難忘又興奮的感受。 由於體重變化地有些劇烈,我還特地在公司體檢加入一些更進一步的收費項目,希望未來看到報告並沒有什麼意外的疾病。

旅遊方面趁空檔回去拜訪了以前在澎湖遇到的一些朋友以及姐姐們,也藉著山地半馬的機會當了一次背包客還看到今年京都的第一場雪真是太幸運了。

也莫名地有了兩次千元等級類詐騙ㄉ交易損失,還是太不謹慎了。

2017最蠢應該是誤食洗顏用品這件事了吧.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經理人所關注的目標是否與公司的方向一致?

到底要如何評斷基金經理人管理基金的能力一直都是個問題. 通常都以年為一個週期來計算檢視績效.
常常會使得經理人尤其是外部經理人流於重視短期績效的提升而非長期價值的經營.
如何藉由獎酬制度避免這問題真是個大學問.不由得佩服John Bogle 在Vanguard 成立的制度.
基金持有人為基金公司當然股東, 基金公司只為基金持有人服務, 基金公司的利潤只均分給基金持有人.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被詐騙

今年總算快到年底了
回顧今年發生了一些蠢事
在深圳坐上黑車, 原本應該只要RMB 40塊的車資卻付出了RMB500
網路上定了一件夾克卻收到了一件襪子,之後追查了一下才發現並警示為中國的高風險網站(上線未滿1個月等特徵)

實在讓我對中國越發地沒好感, 儘管可能是個案.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Trello Android App使用技巧

或許又是年底快到的關係, 重新開始用evernote, mindly, trello等軟體做一些工作效率的加強.

在使用trello Android App時似乎沒有很明白的方式說明如何filter card by label.

後來發現在上方的放大鏡輸入#用來filter label / 輸入@用來filter user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人生理財之旅的幾個拐點


Investing and the The 2x Income Rule For Allocating Your Time

人生理財之旅從童年認識金錢的價值開始進而學習儲蓄再到懂得投資.

從開始工作自主管理金錢, 儲蓄率是最首要培養貫徹的項目.
隨著資產日漸增加至大約是年收入的2~3倍開始要調整資金分配的標的,
試圖讓投資收益超過每年的儲蓄額.
但不要誤解了!這是該前進的方向, 不要選擇錯誤的交通工具不然我怕會到不了目的地
在開始的前10年還是須以維持適當的儲蓄率為首要之務.

直到資產增加至大約是年收入的7倍開始觀察是否能讓投資收益超過年支出實現最低限度的財富自由.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After TD remove Vanguard ETF from commission free list

After TD remove Vanguard ETF from commission free list, I open a account at Charles Schwab.

I have tree account at Firstrade, TD Amertriade and Charles Schwab until today.
Moreover I build 2 portfolio:
#1
VTI : 35%(TD/CS)
VEA : 21%:(TD/CS)
VWO : 14%(TD/FT/CS)
BIV : 30%(TD)

#2
VHT : 20%(TD/FT)
VNQ : 20%(TD/FT)
VGK : 40%(TD/FT)
VWO : 20%(TD/FT/CS)

 It is difficult for me to choose what way to enroll new money to these portfolio between three accounts every year.

  • Firstrade have the cheapest commission USD $2.95; 
  • TD Amertriade have the best tax refund for bond  and REIT ETF;
  • Charles Schwab provide the best convenient debit card service.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嘉信開戶歷程紀錄

2017/11/13
 郵寄嘉信開戶資料NT184.
由於戶籍地並不在我名下因此以扣繳憑單代替utility bill.

2017/11/23
嘉信回覆收到開戶資料, 開始資料審核.(工作時間最多可長達2週).
手機直撥00801-13-6758可與嘉信工作人員溝通(可用中文)

2017/12/08 
嘉信不接受稅單,可用駕照或是身分證。國際傳真 80/張

2017/12/20 
打電話過去確認文件已備齊,22日可以再撥過去請客服人員協助做網路帳戶的建立

2017/12/22
  • 先告知客服人員欲使用的帳號名稱確認是否有人已使用。
  • 客服對此帳號建立登入的臨時密碼,讓我線上登入進行修改。
  • 客服協助部分此時已結束,再完成密碼以及密碼提示後再確認一些相關資料後就可登入到網站內

2017/12/26  
台銀網銀轉出USD$50251至Charles Schwab(平均美金匯率:30.2007) , 郵電費NT300, 匯費NT376

2017/12/27
寄信詢問轉入超過5萬鎂是否有額外優惠, 客戶回覆有半年50次免費交易的額度.需花2個工作天啟用這項優惠.

2018/01/02
免費交易已開通, 嘉信APP每股成交價只顯示到小數第2位, 因此股數* 每股成交價 跟總成交價會有些落差. 在WEB上每股成交價顯示到小數第4位, 股數* 每股成交價  = 總成交價.

2018/01/24
遲遲未收到支票簿/Debit card
打電話過去要求重寄支票簿/Debit card
起初是中文客服人員詢問出生年月日/母親姓氏/手機號碼來確認身份
之後轉接信用卡部門用英文詢問出生年月日/登入帳號/帳戶資產總額來再次確認身份

2018/01/29
陸續收到嘉信寄過來的支票簿(平信)以及VISA Debit Card(FedEx).

2018/02/14
參考
陸續完成Debit Card以及ACH設定

額外補充
*可以利用SKYPE撥打連同卡片一起附上的開卡專線. 全部run過一輪下來的確是免費的. 整個開卡過程是電話語音自動完成(提供切換中文語音服務)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TD 修改免傭ETF清單, Vanguard ETF自2017/11/21皆遭移除


TD 昨天宣布將Vanguard 移出免的etf list 在眾多的海外投資社群造成一些騷動。
原本情緒有點受到影響想趕在11/20前完成今年的投資操作,這就違反了當初訂下的投資紀律。
目前應該還是會在12月底才進行今年度的海外匯款但考慮到FT超過一定金額有匯費補助再加上目前交易成本最低應該會選擇匯往FT.


目前放在TD的會持續擺著,之後會用FT一次匯入稍大於$25000,利用匯費補助$25貼補每筆2.95的手續費。
債券ETF還是會用TD因為TD自動退稅的優勢大於手續費差額(相比其他券商)


預期的投資紀律為只在12月底or 1月初買進一次ETF同時達成資產配置再平衡, 避免剛買標的沒多久就遇到配息先被扣30%.

雖然11/21後從TD賣出每筆ETF仍要收佣金$6.95, 但是在累積期應該盡量避免實現資本利得與利損.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儲蓄率是累積資產在開始投資前10年間最重要的決定因子

上週在一場理財讀書會有機會分享我的投資經驗。
投資報酬率也是被關心的一個話題,但是
這週在The Simple Dollar 看到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說法。

我的心得如下:
複利要依靠72法則達到資產翻倍也需要時間的醞釀才能辦到。相形之下資產透過提高儲蓄率會是最有效最直觀的方法,因此儲蓄率在開始投資前10年間是累積資產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這也是有人常說的"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

曾經看到一些美國那些已經達到F.I.R.E的人的訪談, 他們的儲蓄率都是50%以上.

股票的真實報酬率約7~8%, 如果收入較低50%的儲蓄率無法達成, 也許可以先把目標訂在提高儲蓄率7~8%. 參予投資必須要承擔市場風險, 提高7~8%儲蓄率則是穩穩可以得到的資產增長.

更進一步實行指數化投資的投資人也不用過度害怕市場下跌, 只要你持續維持相同或更高的儲蓄率,使得不斷有new money進入投資組合中.  

https://momanddadmoney.com/savings-rate/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資產配置中如何根據人力資本的變化做再平衡

一般來說人力資本被視為當年度賺取現金的能力,這邊仔細應該是指扣除所有生活支出後的主動式收入。

為了避免資產累積期時人力資本中斷的風險則要先準備好緊急預備金避免動用到金融資產的資金.

接下來要試著評估自身的人力資本是偏股票性質還是偏債券性質:
  • 如果收入高於平均收入但是具高波動性或無法預測可持續多久, 那這人力資本是偏股票性的.
  • 如果收入非常穩定或者雖然收入等於或低於平均薪資, 但找到相等收入水平的工作做銜接其實並不困難,那這人力資本是偏債券性的.

以人力資本是高科技產業高波動性偏股票性質的為例暫時拿45歲當作人力資本終值歸於零的時間。

假設今年35歲每年扣除生活花費的所有主動式收入約80萬元,粗略計算未來10年你的人力資產約為800萬元。

5年後40歲每年扣除生活花費的所有主動式收入仍為80萬元,粗略計算剩下5年你的人力資產約為400萬元,相較於5年前今年執行再平衡時也許會往類股票資產做分配。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REIT可不可以代替債券做為對抗股票的資產組合

在柏格頭網站看到REIT vs Bonds as a hedge against Stocks , 有人在比較
REIT可不可以代替債券做為對抗股票的資產組合.

剛好我在Firstrade是比較積極的配置(VHT / VNQ / VGK / VWO), 我的確是用類似概念來看待REIT.

文中提到REIT是高波動的資產跟債券不一樣, 跟股票一起做資產組合也有不同的效果.
加入REIT可以減少從虧損到復原的時間但無法降低虧損幅度.
加入債券可以減少虧損幅度但無法降低從虧損到復原的時間.

但是嘗試用我目前的配置做驗證, 似乎加入REIT並沒有比加入債券復原的快!!!!!!




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投資金律讀書心得

這些年來陸續看了許多關於投資的書,這次重讀威廉·伯恩斯坦的投資金律特別記錄
在這次閱讀中重新洗腦的部分, 至於其他觀念老被重複強調的部分就不再多提

四大關鍵分別是 

  • 了解理論來建立資產配置
  1. 財富不是固定資產,而是收入流量。
  2. 對數圖表讓人忽略某段時間區間內價格的劇烈變化
  3. 股市景氣好轉引發自負態度,自以為接受了長期投資的價值觀卻還是無法自股市崩落中倖免.
  4. 短期債券受升息影響, 長期債券受通膨影響
  5. 通膨使企業調升商品價格進而推升(維持)股價的價格,這個概念在另一本書"老後不破產"也看到過
  6. 大型資金的衝擊成本導致很難維持高報酬
  7. 股利折現模型運用在現值分析方便我們進行決策
  8. 視本身的主動收入及產業類型將人力資本納入整體投資組合中,例如自身收入很穩定就可視為類似穩定配息的類債券資產而稍微調整類股票的比例。 若所處產業是以成長型股票,那投資方面就要稍微降低成長型股票的比例,以免在市場變化下受到雙重打擊。
  •  了解歷史告訴我們危機總會發生與消止, 泡沫總會產生及破滅
  1. 投資歷史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章節, 看到過去發生的事件有些會讓你有些既視感(投資泡沫 versus 特斯拉, 葛塞法案遭廢止 versus 2008金融海嘯 versus 川普似乎要恢復葛塞法案????)
  2. 自我主導的定期儲蓄方案(確定提撥制)由於不了解市場基本規則,必然造成無知投資人的損失而衍生市場災難
  • 了解自我心理如何影響決策
  • 了解(投資)產業生態 如何從顧客投資行為中獲利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忙是心靈的死亡

蔣勳說忙是心靈的死亡。

因為忙才導致心靈的死亡,還是心靈的死亡剛好僅剩下忙碌這一種與外界互動的表現。

人類在社會化的過程不斷學習到如何合乎規範地跟社會互動,似乎只要理性尚存就可以憑著一般的慣性或是模仿來達到某種程度的社會互動,儘管這其中沒有情緒的存在。

昨天坐在中山菩提樹下,聽著校園的環境音喝著威爾希斯的咖啡,似乎有什麼在復甦或是被治癒。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明白自己內心的缺陷

由於生長背景的關係,很排斥跟親近的人發生衝突。也很不想在協調中要對方退讓,很難開口要他人犧牲。

因此遇到事情會先自我評估,如果可以退的我會先讓步。

但是長久下來如果狀況沒改善或是為了怕有人討厭,我會乾脆選擇逃避。

這是我感情的罩門rrrr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財務規劃其實是ㄧ個逃生門

每當生活上有些不盡人意甚至失去方向的時候, 似乎會讓我更加回顧財務的規劃.
財務規劃其實也是人生規劃, 藉由這個儀式似乎可以讓我稍微覺得一切都尚在控制中.
在浮想翩翩中獲得某種程度的安定感.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2013~2017實行資產配置的效果

上周六參加闕又上均衡的財富人生 老師的新書發屌會, 在那講座中提到
資產配置以及再平衡會讓你輸在起跑點, 但可能贏在轉彎處的方法. 對這點其實有很深的領受.

我自2013年開了美國券商後, 那一年是成熟市場大漲, 新興市場小虧的一年 .
2014年除了美國以外其餘連歐洲市場也都不好, 也幸好還有美國撐住整個投資組合的績效.
2015年相對是災情比較慘重的一年, 除了健康保健類股以及美國REIT還算有成長外,
新興市場真的跌的很慘.

2016年時在這之前表現一直不錯的健康保健類股突然沒那麼好, 還好新興市場跟美國本土開始連番大漲收復失土.

2017年連成熟市場也復甦了, 卻換成美國REIT表現相對落後. 昨晚又是全面走跌的一晚.
老師說這幾年是牛市, 績效再好都是假的, 等遇到熊市才是考驗.
但是經過這幾年, 透過資產配置會讓我不太怕遇到波動倒是真的.

當然一開始不太懂標的太多也讓我吃到苦頭, 每個標的都分到一點點
每次股息再投資永遠都是零股, 根本不會在下次的配息被記入.
相對來說複利效果就差一點.